雖然鋼鐵行業去產能結果顯著,但鋼鐵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調整的步伐并沒有停止,這一次有關部門把重點放在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并加大稅收、資金、價格、金融、環保等政策支持力度。 朝陽鐵粉
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等五部委日前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要求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有效提高鋼鐵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削減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促進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有力支撐。 朝陽鐵精粉
根據《意見》,燒結機機頭、球團焙燒煙氣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小時均值分別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其他主要污染源原則上分別不高于10、50、200毫克/立方米;物料儲存、輸送及生產工藝過程采取密閉、封閉等有效措施,實現無組織排放有效管控;大宗物料和產品采用鐵路、水路、管道等清潔方式運輸,清潔運輸比例不低于80%。
《意見》提出,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加大稅收、資金、價格、金融、環保等政策支持力度,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嚴格評價管理,強化監督執法。到2020年底前,重點區域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顯進展,力爭60%左右產能完成改造;2025年底前,重點區域基本完成,全國力爭80%以上產能完成改造。
鋼鐵行業是我國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粗鋼產量9.28億噸,占世界粗鋼總產量的51.3%。鋼鐵行業工藝流程長、產污環節多,污染物排放量大。
生態環境部介紹,2013年以來,共淘汰落后和過剩鋼鐵產能2.1億噸,取締地條鋼1.4億噸,這些措施使得在全國鋼鐵產量上升的同時實現了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但由于鋼鐵行業總產量巨大,排放水平參差不齊,行業總排放量依然高企不下。
據測算,2017年鋼鐵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分別為106萬噸、172萬噸、281萬噸,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10%、20%左右。隨著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強,特別是燃煤電廠實施超低排放以來,火電行業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下降,2017年鋼鐵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過電力行業,成為工業部門最大的污染物排放來源。 鐵精粉
同時,鋼鐵行業是貨物運輸量最大的行業之一,我國鋼鐵行業貨運量為40億噸以上,占全國貨運總量1/10左右。與國外鋼鐵行業以鐵路和水路運輸為主不同,我國鋼鐵行業主要依靠公路運輸,運輸過程中的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非常突出,占鋼鐵企業自身排放的20%以上。
除排放量大以外,我國鋼鐵產業布局集中也是影響區域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國鋼鐵產能布局主要集中于大氣污染相對嚴重的地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鋼鐵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55%,其平均PM2.5濃度也比全國平均濃度高38%左右。大量鋼鐵行業的集中排放加重區域大氣污染。
生態環境部介紹,我國鋼鐵產能前20位的城市(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51%)無一空氣質量達標,平均PM2.5濃度比全國平均濃度高28%。2018年168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倒數前7位的城市,鋼鐵企業都對本地環境空氣質量產生重要影響。
其中排名倒數第2位至第7位的石家莊市、邢臺市、唐山市、邯鄲市、安陽市和太原市,均為全國鋼鐵產能前20城市,粗鋼產能分別為1200萬噸、700萬噸、1.33億噸、4300萬噸、2100萬噸和1600萬噸。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1位的臨汾市,雖鋼鐵產能不在前20城市排名之中,但擁有鋼鐵企業11家,由此可見,規模小、排放高的企業集中對城市空氣質量影響更為明顯。
“鋼鐵行業仍有較大減排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在此間表示,與日本、德國、韓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鋼鐵行業污染控制水平和環保管理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占顆粒物排放50%以上的無組織排放,噸鋼顆粒物無組織排放量我國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以上。作為超過全球產量1/2的國家,我國亟需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實現鋼鐵行業排放的大幅削減。
賀克斌介紹,由于鋼鐵行業在重點區域相對更為集中,超低排放改造將在重點區域產生更大的環境效益。他說,過去北京、濟南等城市開展了鋼鐵企業異地搬遷工作,對城市空氣質量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濟鋼搬遷對濟南市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年排放量分別削減10%和12%,使濟南市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下降0.76,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開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治理可望取得可觀的環境效益。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也對記者表示,鋼鐵超低排放方案不是限期達標的強制排放標準,必須從全周期角度綜合考量減排效益。超低排放必須重視全過程高水平實施。
“實施鋼鐵超低排放,是提升鋼鐵行業形象,實現與城市、社會和諧共融的有力抓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展與科技環保部主任黃導認為,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有利力更好發揮鋼鐵企業在能源轉化、社會資源消納功能作用,打造綠色產業鏈,實現綠色制造的良性循環,實現鋼鐵與城市、社會和諧共融。